Appearance
20/21 级考研清深计算机复盘
忠告:无论你正站在工作、保研、出国还是考研的岔路口,都请尽量避免“孤注一掷”于单一方向。不妨试着在多个领域的交集处扎根发力——切忌妄图仅凭个人努力,去对抗时代浪潮的走向。
一、跟导师深耕,还是降转计算机?
最初,我就读于兴隆山校区的某专业,长期处于迷茫状态。后来因计算机行业前景明朗,且自己确实心生热爱,最终在反复纠结中选择了降转计算机。
这个决定让我付出了双重代价:一是搁置了近一年的实验室积累,二是降转本身消耗了一年时间。更关键的是,当时已确定后续会前往青岛校区,且转专业仅要求原专业课程不挂科即可,无需重修线代等可转移学分课程。但我误以为这些课程后续必须重修,便在原专业学习中只求及格,最终导致绩点基础极差,也为后续埋下隐患。
二、毕业即工作,还是提前规划读研?
刚转入计算机专业时,行业正值风口,只要踏实找实习、用心准备,就能拿到不错的offer,绩点似乎没那么重要。那时我一门心思瞄准“毕业工作”,完全没考虑读研,于是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中依旧抱着“及格就行”的心态,绩点一路下滑至“一塌糊涂”。
然而行业风向骤变,计算机市场突然遇冷,“轻松找工作”的愿景彻底崩塌。迷茫中,我才仓促决定争取科创单列保研(当时科创保研不占用绩点保研名额),但低绩点的短板已无法回避。
三、坚守保研,还是冲刺考研?
为了保研,我一边跟着导师做科研,一边投入数模比赛。科研虽未产出硬核成果,却积累了宝贵经验,至今仍在我的读研生涯中发挥作用;数模比赛也两次冲击国奖,最终成功斩获。
但意外接踵而至:保研政策调整,原“科创单列”改为“绩点为主,科创、论文等可加1.0总绩点”。即便加上加分后能达到保研线,我也很难争取到理想院校——留本校固然可行(山大计算机的导师都很优秀,人文关怀也非常到位),但我还是想去更广阔的平台看看。更坦诚地说,那时的我也犯了“懒”,不愿花精力准备夏令营,最终选择了“看似更直接”的路:考研清华。
四、考研路上,那些不能忽视的真相
关于考研,我想多分享几句切身感受,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。
1. 择校:“好平台”不如“好团队”
身为山大学子,向上深造的目标院校其实很清晰,可依个人偏好选择。但务必记住:一个靠谱的课题组、一位用心的导师,远比单纯的名校title更重要 。不要为了“名校光环”,放弃能产出多篇论文、积累多段实习的机会——这些实打实的经历,才是读研路上的核心竞争力。
2. 简历:初试前就要“悄悄准备”
如果你的目标院校层次不错,且看重科研、比赛经历(科研尤其关键,导师大多青睐能沉下心做研究、出成果的学生),建议边备考边抽时间梳理项目经历 。不必追求“完美”,但要留下基础框架;等通过初试后,再集中1-2个月深入打磨项目细节,为复试简历增色。
即便暂时没有拿得出手的经历,复试时也要展现出从容自信的状态——“学生气”过重、畏畏缩缩的表现,很难获得导师认可。
3. 备考:别用“伪努力”欺骗自己
理工科考研拼的从不是时长,而是对知识的深度理解。这几点心得尤为重要:
坚持是筛选器:考研最大的敌人是自己,压力与烦躁会劝退远超你想象的人,“熬下来”就赢了大半。
拒绝形式主义:“泡图书馆≠学习”,静不下心的“磨时间”毫无意义;别用“学了多少小时、翻了多少页书”自我感动,这些都是自欺欺人的假象。
重视思维活性:切忌像初高中那样死记硬背,保证充足睡眠,让大脑始终处于清晰状态,才能吃透复杂知识点。
放弃“走捷径”:如今考研题目越来越灵活,依赖模板、押题、猜题偷的懒,最终都会在考场上“反噬”自己。
如果选择备考清华826(原912),可以关注“新威考研”,在多个平台搜索就能找到相关信息,供大家参考。
总而言之,从择校到备考,从初试到复试,对自己的水平保持清醒认知,绝不自我欺骗 ,才是考研成功的关键。
五、写给学弟学妹的心里话
机会从来不会等犹豫的人,与其困在单一选择里内耗,不如主动拓宽眼界,在多领域的交集处积蓄力量。别怕“失去”,畏手畏脚永远抓不住机遇;也别被“沉没成本”绑架,谁的成长路上没有几次试错?愿你在时代的浪潮里,既能扎根深耕,也懂灵活转身。
六、善用大模型
以上内容使用豆包润色